欢迎来到Esball世博公司
Esball世博红单推荐特斯拉员工庆功分股中国新造车涕泗讨薪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4-04-09 18:48:23

  特斯拉股价突破一千美元仿佛还在昨天。最近股市火热,张老板就顺带瞄了一眼特斯拉股价,感觉整个人又不好了:特斯拉的股价已经赫然站上过1400美元(约合人民币9789元)的高位,短短一个月,又上涨了近40%……

  在感叹资本的奇幻力量时,有一则新闻让张老板羡慕到不行:由于特斯拉给高管到基层员工全员派股,高股价造就了一批“百万富翁”级的特斯拉员工。

  张老板凭这三寸不烂之舌,以及多年的行业资深洞察,外加数百款的汽车产品评测经验,不知是否可以在特斯拉门店谋个看门的差事。只要不影响给咱ACW写稿,我可是十万个乐意。

  老板马斯克就非常爱特斯拉的股票,他在特斯拉分文工资不取,只留股份。马斯克一共有近3410万股的期权,放在今天的市场上,市值大概是474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314亿元),和中国的“小马哥”——马化腾的身家,不相上下。

  今年5月,凭借公司出色的业绩表现,马斯克获得了2018年制定的巨额激励计划中的第一笔激励——169万股的期权,每股行权价为350美元,比今天的市场价要低出许多。马斯克在五年后才能将锁定的股票抛售到二级市场内。

  马斯克谦虚地说:我觉得特斯拉股价有些虚高。奇怪的是,任何一家公司的高管们,难道不都希望公司股价一直维持高位,以便自己手上持有的股份解禁时,可以套利获得一份巨额现金收益吗?

  想想之前,马斯克提出过想把特斯拉的股票从二级市场回购,重归私有化的想法。虽然明面上,他暂时已经放弃了这一计划,但是此言一出,我猜测,他是否对此还是有所觊觎呢?

  一只股票的命运啊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。不管怎么说,华尔街的资本已经决定了,就由你特斯拉来当白马股了……

  其他的高管爱股票,爱的或许就是高股价本身。他们手握的股票市值虽然和马斯克的天文数字不能比,但是足以轻易实现财务自由。

  例如动力总成和能源工程高级副总裁德鲁·巴格利诺(Drew Baglino)持有4222股特斯拉股票,价值超58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4056万元);汽车业务总裁杰罗姆·吉伦(Jerome Guillen)持有9752股特斯拉股票,价值超135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9440万元);首席财务官扎卡里·柯克霍恩(Zachary Kirkhorn)持有11,831股特斯拉股票,价值超16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1.12亿元)。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,这笔财富足以让人衣食无忧,轻松躺平。

  更令人赞叹的是,大多数新员工在特斯拉工作一年后,都会获得2万至4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,他们可以在三年后对这些股票行权。

  甚至特斯拉还会直接给被裁撤的离职员工以股票补偿:虽然你已不是特斯拉的员工,但是要多念着老东家的好,多吆喝亲友来支持咱特斯拉,一起奔小康啊。

  野生管理学大师要站出来说几句:这特斯拉的成功,和股权激励的制度不无关系。

 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。你看《人民的名义》里,老同志陈岩石帮着大风厂完成了员工持股改革,于是山水集团来巧取豪夺工厂时,职工们深挖洞,广积粮,誓与工厂共存亡。

  持股前:去TMD的996,赶紧找好下家,然后工作摸鱼,让无良资本家跟我协议离职,拿完N+1撤退美滋滋;

  看来全员持股简直包治百病,前途无量。这么好的办法,根本不是什么秘密,中国的“特斯拉们”早就学会了。比如蔚来,在员工入职时就签订了期权协议,可以在窗口期以内部价格兑换股权,并直接在二级市场内抛售;小鹏也有针对一定级别员工给予期权的相关计划。

  如果有一天,张老板开了一家新势力造车企业,为了使所有员工加班加点造出世界顶尖的跨时代新车,并鼓励亲友购买新车,我决定所有员工可以支付现金认购公司股份。同时,每位员工拉动三位亲友购车,即可晋升经理,亲友可以获得认购公司原始股资格。亲友再发展亲友购车,员工还可晋升主管,亲友可以入职公司……

  以这样的制度开办新势力企业,哪要什么A轮融资,甚至连造车资质都不用,一辆老头乐,我都有信心定价20万,还能月销轻松破万——只要警察叔叔不要去废弃的开发区出租屋,把正在给员工讲课的我抓走就行。

  朋友,传销听说过吗?我国的法律规定,未上市的公司,股东不能超200人,就是避免像张老板这样打着造车(或者其他行业)的名义行传销之实的无良奸商钻空子。

  受这样的规定影响,正规合法的公司,送给员工的期权,往往会由第三方机构,或某一员工代表代持。它不是一份现金,而是一份受重重条件制约的合约。我把“期权”二字拆开了看,这里面分明写着“希望”,甚至能闻到大饼原材料那小麦粉和五花肉的清香。

  解禁期限已经是最基础的套路,今天你拿了高额的年终奖,分分钟可以凑够首付,买房上车。突然有一天,年终奖变成了“期权”,让你三年后再找人接盘。或许能稍微多赚一点,但是看看朋友圈里房产中介那些巴不得你立马买房的文案,或者其他公司漂亮人事姐姐开出的高薪诱惑,你,真的够坚定吗?

  其次,公司的期权IPO之后根本不值钱。蔚来发行价6.26美元(约合人民币43.8元),长期在不到2美元的价位徘徊,要是当时行权,收益堪称鸡肋,好在今天蔚来股价已经来到14美元(约合人民币98元)以上,坚守者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但是特斯拉、蔚来之后,剩下的新造车若想IPO,真的还有那么多韭菜可以割吗?

  其三,企业持续扩张,为了吸引新员工继续为公司发光发热,所以给新员工也派发期权,最后稀释老员工的股权,决策权和分红比例进一步降低。

  当然了,盈利这件事现在只有特斯拉长期可行。对造车新势力的初创员工而言,能将解禁的股票抛售跑路,落袋为安,肯定比傻盼着公司给分红来得靠谱,所以这一条,大家都觉得影响不大,击鼓传花嘛,你懂的。

  以上这些,起码证明一家企业可以IPO,日子过得不算太糟糕,原始股或多或少有人接盘,算是“幸福的烦恼”。但是,下面这些,恐怕更接近于中国大部分水面下造车新势力的事实。

  最典型的做法:公司先拿无法交易或回购的期权套住你,少付你一点工资,稳住现金流。更有甚者,让你自己掏出现金行权,替公司融资(即使稳如特斯拉,马斯克如果要获得第一批股权激励,也得自己先掏出8亿去融资)。面对这种选择,你,是不是更慌了?

 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期权代持问题,在IPO之前,公司可能还会通过合约约束,对已经发放给员工的期权保留一定的处置权。为了满足后续几轮的投资方,员工的期权可能就已经被拿出去融资了。

  乐视被卖给孙宏斌时,就有过这样的案例。如果公司已经走到这一步,或许说明生存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,用员工的期权换一点现金流,做最后一搏,或许还能苟活一阵。

  现在,如果王晓麟给你发来短信,跟你说只要支付他在美国买游艇的钱,他就不会因为买机票惨遭取消而无法回国,可以通过开船横跨太平洋,并把你火线招进赛麟担任高管,授予高额股权,你,愿意吗?

  特斯拉2016年花费巨资收购德国自动化制造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,它的员工曾打算闹罢工,因为特斯拉开出的工人工资比工会规定的数值还低了30%,无良老板马某还试图用期权大饼去套住员工,简直垃圾透顶,丧尽天良。

  此一时彼一时。今天特斯拉的天价股价,一定会让当年的员工脸红害羞地嘲笑自己短视。但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特斯拉的成功,去反推当年特斯拉公司制度设计的合理性,从因果关系上,咱还得再捋捋。

  其实员工要成为车企的股东根本不难,A股那么多上市车企,自己去券商开个户,大大方方买进自家企业的股票支持一下,哪有那么困难?我爷爷过去在西北的一家钢铁厂当支边工人,我爸现在的券商账户里还躺着几十手“情怀股”,以示对这家当年养育全家的企业的坚定支持。

  但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典型情形是:上汽前几年推动的员工持股计划,最后一地鸡毛。车企里,又有几个人去二级市场,为自家的企业接盘了?大家日子都已经过得叫苦不迭,哪还有心和企业一起同舟共济呢?

  特斯拉从头定义产品开发和营销,已经领先于这个时代,所以投资者才会赋予它如此高的股价,最终员工才能受益,这是真正的因果关系所在。

  我的一位师兄告诉我,现在,电子架构工程师在主机厂已经成为鸡肋的代名词,传统车企所使用的电子架构思路,在特斯拉这样的新势力面前,根本不堪一击。传统车企人的窘境,可见一斑。

  国内新造车企业的员工们同样也不平衡,凭什么人家特斯拉歌舞升平,我们个个都在四处奔走,涕泗横流地讨薪呢?

  其实这些员工中的大部分,也是当年从传统车企被集体挖过来,换个地方“新瓶装旧酒”的造车团队而已。特斯拉的精髓,他们可能亦步亦趋,但总被诟病为“东施效颦”。他们可能不平衡地说:我们能把内饰公差控制得如此完美,后来一进市场,发现特斯拉那接缝工艺,人家买主根本不care。傻眼了吧?

  所以,放平心态。当年风吹起的时候,有些人跟着飘了一下;风停了,大不了该落回哪,还是回哪,还能咋地,靠一口仙气吊着自己吗?

 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,接近上岸的新势力,只有特斯拉、蔚来,至多还能再有两三家而已,这恰恰说明,传统造车企业的护城河,还是存在的。

  从用户的角度而言,还是会有很多人介意内饰接缝够不够均匀,用料是否高级,关门声是否沉稳……新势力他强任他强,我只买销量榜前三强,这种思路,也没什么太大的毛病不是?

  少数造车新势力能抢走一片市场空间,并且让跟着上船的冒险者挖到金矿,赚个盆满钵满,已经是大概率既成的,无法改变的事实。

  现如今,当风口已过,汽车人的梦想不应该是反复横跳,去抓住那虚无缥缈的期权。面对特斯拉的强势,咱也不能躺平了束手就擒,多修炼内功,熬过寒冬,如果你能造出Taycan,逆袭不也是分分钟的事?就算没有期权奖励,双薪会有的,补贴也会有的,年终奖更是不会少了你的。

  这个时代,虽然有前所未有的机遇,但是我们依然只会羡慕那些已经靠岸的成功。聪明人会分析这艘船当年如何搏击风浪,选择航线,抵达彼岸,而不是盲目地上船,最终葬身鱼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